刘庆龄
所在系部: | 会计系 | 职称/职务: | 副教授/系主任 |
研究方向: | 财务会计 | ||
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 aufeqingling_liu@sina.com | |
办公地址: | 博雅楼508室 |
一、个人简介
刘庆龄,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兼任安徽省财政厅会计准则制度执行咨询专家库专家及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方法、财务理论与方法。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安徽省规划办一般项目1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项、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项、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人民日报》《财经问题研究》《金融与保险》《财务与会计》《审计文摘》等报纸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曾获首届中国高校财经慕课联盟“同课异构”教学竞赛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二等奖,以及安徽财经大学优秀教师、安徽省大学生财会技能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二、教育经历
2000.09-2004.06,安徽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取得学士学位;
2004.09-2007.01,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取得硕士学位;
2013.09-2016.12,四川大学会计学专业,取得博士学位。
三、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等;
研究生课程:《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等。
四、课题项目
(一)科研项目
[1]安徽省规划办一般项目“国际综合报告对中国上市公司价值提升的影响研究”(AHSKY2023D020),主持,在研;
[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的路径取向与经济效应研究“(SK2020A0048),主持,结项;
[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股东特质、竞争程度与劳资财务公平测度研究”(SK2017A0052),主持,结项;
[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安徽省高耗能产业节能降耗的协同体系研究”(2011sk172),主持,结项。
(二)教研项目
[1]教育部产学研项目“可视化财经大数据在智慧会计类研究生科研与案例教学中的应用”(231103704210140),主持,在研;
[2]教育部产学研项目“云管理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与建设”(202101197014),主持,结项;
[3]安徽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2022szsfkc083),主持,在研;
[4]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企业价值创造竞赛全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21xnfzxm001),主持,结项。
五、研究成果
(一)科研成果
[1]Qingling Liu,Xiaoxiao Yang.Digital economy and substantial green innov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22,12(28):1-15.
[2]刘庆龄,汪会玉.共享审计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制造业经验证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12):93-102.(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刘庆龄,干胜道,宋慧. 股东特质与劳资财务公平测度[J]. 财经问题研究, 2018(06):73-80.
[4]刘庆龄,干胜道. 包容性发展增进人民福祉[N]. 人民日报,2015-01-22 (007).
[5]刘庆龄,干胜道,邓同钰. 经济增加值评价的公平性研究——基于北京市国资委监管企业的调查[J]. 财会通讯,2015(34): 26-31+4.
[6]刘庆龄,宋马林,王文兵.自然资源资产视角的经济安全影响因素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23.
[7]刘庆龄,股东特质、竞争程度与劳资财务公平测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
(二)教研成果
[1]刘庆龄,王若彤,徐良志.《基础会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析——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 2024(06):120-124+129.
[2]刘庆龄. 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50-151.
六、荣誉获奖
(一)教学荣誉
[1]2023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2022年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研究生教育)二等奖;
[3]2023年安徽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4]2023年安徽财经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其他荣誉
[1]2021年安徽省大学生财会技能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2021年安徽财经大学优秀教师;
[3]2017年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七、人才培养
培养理念:以“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功底、跨学科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培养成果:已指导硕士毕业生26名,指导在读硕士生16名。硕士毕业生多在行政事业单位、事务所、上市公司等工作。
提供支持:提供项目申报指导;提供学科竞赛指导;提供考研与就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