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正午的图书馆广场,会计学院会乐驿站心理辅导站以一场名为“乐活劳星球”的手作艺术疗愈活动,为初夏校园注入治愈能量。这场以“解心之绊,心灵焕新”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月特色活动,巧妙地将艺术治疗理念融入传统手作,让200余名参与学子在指尖律动中完成了一次与自我对话的心灵奇旅。
活动现场宛如一座流动的治愈工坊:参与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触感唤醒”环节开启创作之旅——指尖轻抚材料的肌理,感受扭扭棒的柔韧与珠玉的温润,这种具身认知的引导方式让青年学子们瞬间卸下心防。会计专业大三学生孔黎兰将粉蓝扭扭棒绕成绽放的永生花:“每次扭转都像在梳理思绪,那些关于未来选择的焦虑,竟随着花瓣成型渐渐明朗。”
活动现场特设“情绪转化工作坊”,程品品老师介绍:“当学生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象作品时,潜意识中的压力源会自然浮现。”这种非言语表达方式尤其受到性格内敛学生的青睐。在串珠区,审计专业邓晓晓用黑白玛瑙串起“昼夜对话”手链:“每颗深色珠子代表一次挫折,浅色则是成长印记,制作过程如同重构人生坐标系。”
劳动教育在此展现出独特的疗愈维度。穿针引线的专注形成天然的正念场域,编织动作暗合呼吸节奏,这种身心合一的沉浸体验产生显著的心理调节作用。活动后期设置的作品叙事环节,让每个手工艺品都成为心理投射的载体。参与学生惊讶地发现,那些不经意的配色选择、造型偏好,都暗含着自己的性格密码。
“这不是普通的手工体验课,而是用艺术重建心理秩序的实验。”会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项鑫阐释活动策划理念。随着下午上课铃声响起,标志着此次活动圆满落幕。那些缠绕的金属丝记录着焦虑的消解,交错的珠串凝固了瞬间的顿悟。这场融合表达性艺术治疗与劳动教育创新的实践,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路径,更让每个参与者懂得:最好的心理医生,或许就住在我们灵巧的双手之中。
(撰稿:陈若男;摄影:陈奕彤 李丁宁;审核:项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