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我记事以来,最爱吃的就是母亲包的饺子了。作为中国的古老传统面食之一,深受中国广大人民的喜爱,北方大部分地区每年春节必吃的年结食品,许多省市也有冬至吃水饺的习惯。
饺子于我而言,则是每周必吃的一道面食,我爱吃,母亲也爱包,小的时候,经常陪母亲围在木制圆桌前,乖巧地看着母亲和面、拌馅、揪面团、擀皮,然后一个个成型的饺子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像极了一颗颗饱满圆滑的大麦粒,偶尔闲不住,我也好奇地捏几下,留下了斑斑点点的小手印。我问母亲饺子为什么长得和耳朵一样,母亲笑了笑,告诉我其中的缘由,但依然还懵懵懂懂。那天晚上因气候原因突然停了电,柴锅里翻滚之后漂浮的饺子成盘端上桌,在烛光下冒着热气,细细品尝着这道属于我们的菜。那一年,我六岁。母亲娴熟的手法和慈爱的目光,成为我心目中一道美好的记忆。
有一次为了庆祝元旦,学校举办包饺子大赛,可以带父母参与,我兴冲冲地跑回家告诉了母亲,那个夜晚我激动得睡不着觉,想象着明天比赛的场面,然而,事与愿违,当真正比赛的时候,才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看着那圆滚滚的面团怎么也不听使唤,结果并不意外,但终究有点失落,母亲看着我沮丧的表情,告诉我失败没有什么,只是离成功更近了一步。我擦去了眼角的泪水,点了点头。那一年,我八岁。母亲似乎早就料到了这场结果,这次她并没有选择保护我,可能在她的眼里,我要学会一个人长大。
上初中之后,青春期的各种迷茫,同学有成团的迹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小隐私,心理上叛逆,以及有了自己的独立认识,苦恼也迎面而来。很多情况下的很多事情,除了和要好的朋友敞开心扉外,对父母老师的做法总是潜意识地反抗。一次因为上课看小说的事被老师告知家长,那是我至今回想起来还特别羞辱的一次经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保证书,回家反思的那几天里不吃不喝,和母亲置气,那天和母亲吵了一架,把各种苦水都吐了出来,这是我和母亲十几年以来吵得最厉害的一次,事后想了好久,意识到自己错了,准备去向母亲道歉时,才发现书桌上的那碗水饺早已冻成一团,顿时留下悔恨的泪水。那一年,我十二岁。青春期的我们都怪自己太任性,以至于忽略了身边的那些一直以来默默照顾着自己任凭我们伤害的人。
长大之后,自然而然能够学会理解很多事情,懂得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明白该如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高二的那年冬天,母亲生了一场大病,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赶到医院,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眼泪还是夺眶而出,于是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一定要珍惜爱你的人和所爱之人,不辜负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在母亲生病之前,因为学校有晚自习,逢周末才能回家一趟,母亲就经常托人把饺子带到学校,每当打开保温桶的盖子,迎面扑来的热气就让我心奋不已,虽说是菜多肉少的饺子,但吃起来却香醇无比,感到特别地满足。但每想到母亲冬天那双布满冻疮的手,就感到无比辛酸。我问她用了我给她买的护手霜了没有,她说一直在用,还说效果不错。其实我知道,她不怎么用那种东西,一大家子的衣服要洗,东西要收拾,饭菜等着她弄,一个冬天,那双布满青筋的手大部分时间都要与寒得彻骨的水打交道。劝她不要再包了,她也不听,或许对于母亲而言,给自己的孩子做点什么才会感到快乐吧。那一年,我十六岁。母亲简单的爱伴随了我一个又一个季节,也温暖了整个冬天。
进入大学之后,更是很少回家了,大学刚刚开始的生活让我措手不及,各种比赛活动更是让我眼花撩乱,这里提供了很多展示自我的平台,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拥有个精彩的大学生活。有空的时候喜欢一个人来图书馆自习,享受安静的氛围;有时候和室友一起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新鲜的空气;累了的话可以一个人在宿舍闷睡一下午。如今我已经十八岁了,在安财度过的这一年里,我学到了很多,由一名小萌新成长到一名大二的学姐。我熟悉了校园的路线,看过了四季的绿植,闻过了满树的花香,学到了很多知识。前不久还打电话回去问候,听声音明显感到母亲苍老了许多,但话语依旧很亲切,我告诉母亲很想念她亲手包的饺子,寒假回去一定要吃,母亲笑了。
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父母是你花心思最少,花时间最少,但却最爱你的人。是父母伴随我们长大,在人生的旅程为我们指点迷津,在你困难的时候给你一个依靠,是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做人,让我们在这段旅程中看过最美的风景,遇见更好的自己。而在这段旅程中如果说父母是见证人的话,饺子无疑就是我的生活伴侣,曾经看到过一篇有意思的画报:人生就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无论是被推下水,还是自己跳进去,还是扔下去,总要趟一次开水,要不不会成熟;人生难免会被捏一下,被开水烫一下,被酸甜苦辣泡一下,最后要被咬一下;经历和体验都是成长,都是人生的财富。人生如饺,都要经历翻滚的开水,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所有的磨砺也是为了更好地成长,所有的付出也都会在未来得到回报。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成长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去爱。